牛年话“牛”
去粗成精 舍身为魂
牛年话“牛”
□郑有君
诗曰:
传旨意弄巧成拙,遭责罚为牛终身。
严管束洞穿牛鼻,勤躬耕体健为魂。
受驯化饱尝鞭挞,强磨砺使役初成。
看身法慧眼识牛,论长相良莠辩分。
谈交易遵规守矩,不欺穷一诺千金。
有趣谈采撷一二,常闲睱细嚼慢咽。
水牛是中国本土物种,直接祖先为亚洲水牛。约7000年前,中国东南海滨或沼泽地带,野水牛已开始被驯化,驯化的水牛最初以役用为主,主要是耕田种水稻。水牛具有适应性强,耐高温高湿,抗病力强,耐粗饲,易饲养,役用年限长等生物学特性。生理年龄长达20-25年。几千年来一直是稻作文化最为重要的劳动力,随着农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水牛的役用价值逐步减弱,而在偏远山区,特别是梯田分布区域,水牛依然是农作的主要劳动力和农户创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2021牛年来临之际,笔者(下图左一)通过深入乡村,走访多名年长老农,从水牛的生长,驯养,教会劳役,以及牛市交易新衍生的许多规矩、道行,从水牛的身法长相识牛诸多方面,收集梳理。其中也不泛有些奇闻趣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将会逐渐消失,基于此,笔者试着将关于水牛的故事、传说、趣闻收录,以飨读者。
传旨意弄巧成拙 遭责罚为牛终身
水牛的传说:原来人间本来是没有水牛的。传说天上有个“牛郎星”,二十八宿中的一颗星宿,本为王母身边的一名侍卫。一天,王母派牛郎星下凡到人间传她旨意,叫凡间人们“三打扮,一吃饭”。就是说,凡间的人每天要梳洗打扮三次,只吃一顿饭。谁知,牛郎星把话记反了,他来到人间,对凡人们说:王母有令,命尔等 “三吃饭,一打扮”,旨意就变反了,每天只打扮一次,而要吃三顿饭。这样一来,人人吃饭多了,凡间的人口增长快了,粮食就不够吃了,还经常闹饥荒。王母为了惩罚牛郎星,错传旨意,就打掉了他的上牙,并罚他下到人间为人们耕田犁地,种庄稼,养活凡间的人们,并一生只吃野草。牛郎星被贬到人间,变成了牛,为了将功赎罪,一直勤勤恳恳为人们辛苦耕作,从不抱怨。直至现在,牛的上牙始终没有长起来。而凡间人呢,仍然是每天早上梳洗一次,一天总要吃三顿饭。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然人们为了感激和尊重牛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现在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水稻收割后第一次的“新米饭”先敬天地再喂牛和狗的风俗。

严管束洞穿牛鼻 勤躬耕体健为魂
在耕牛和人类共同伴生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从初生牛犊到断奶上“马笼箍”、到“穿牛鼻子”,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方法。
初生小牛有近一年的哺乳期,这一年是小牛愉快生长的“童年”,随母牛放养,自由自在,饿了吃奶,吃了撒欢,一般在四个月开始长乳牙,并尝试着学母牛样,啃食嫩草,待长至一岁左右,便越发越“调皮”,不服管束。已长出寸许乳角。这时,主人将会用腊簚扭成的绳索,象驯马一样箍住小牛口腔上部双眼下,以束缚小牛的自由行为,称为“马笼箍”。小牛长到一岁半左右,就须“穿牛鼻子”了。据农村年长老人讲:穿牛鼻是很有讲究的,有武穿和文穿两种。其一,从日期上看选在农历的九月初九日,寓意久久顺畅。深秋时节,因春夏饲草丰富,小牛生长迅速,也是膘肥肉满;炎热的夏天已过去,秋天气温适中,穿鼻子后不易感染。天气逐渐转凉,牛的狂燥,脾气呈下滑趋势,便于饲养。其次,选人手法上看,穿牛鼻子讲究一次准确无误成功,选用生长两年以上直径约1.5厘米的苦竹筒削成锋利的“纤担口”,经火苗高温消毒,用菜籽油浸润细棕绳或麻绳、竹筒抹油,绳子从竹筒中间穿过备用,然后将穿鼻牛颈部固定在一棵树桩上,两名精壮汉左右将小牛挟持住,以防乱跳伤人。穿鼻师左手拇指食指紧扣牛鼻,在鼻梁骨与牛嘴之间约有两毫米厚的鼻膜,右手迅速而准确地将竹筒穿鼻而过,称为“武穿”。“文穿”,穿牛师将少许食盐(约半两),放于左手掌中,引诱小牛舔食,趁其不备,左手迅速抓住牛鼻,右手以闪电速度瞬间用竹筒穿鼻而过。穿鼻后,竹筒不能乱扔,好生收藏,放置于农家窗台或离地与人顺手能放的墙缝之中。若随意丢弃,则牛鼻索断掉或新换时,牛将以头触地,很不好再次更换新索子了。但不论文穿武穿都必须恰到好处,若穿深了会伤及牛鼻骨而影响牛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若穿浅了则会牵牛时将牛鼻嫩肉扯掉,成为“没鼻子”牛,就更难驯养了。
受驯化饱尝鞭挞 强磨砺使役初成
驯牛:选精通田地耕作年轻力壮的“使牛匠”,既有阳刚之气又有宽宏之心,还需施教得法的两名精壮汉子,驯役牛才会循规蹈矩,易使役,耕作量大且质好。驯役选田:在新驯役耕牛时,都选深脚烂泥田,耕作难度较大,对驯化后在其它水田耕地的耕作就迎刃而解了。在驯化过程中,也有特别难驯的,也有耍懒不听驯服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倒在烂田里装死,任你怎样鞭抽棒打,就跟你耍赖皮。遇到这种情况,驯牛师又会亮出绝招,将一年生的慈竹划成簚条,用簚条在牛的前腿后捆扎(俗称打腰箍),这样会使牛儿很不舒服,但又不会伤及其内脏,会立马站起,一般就乖乖听人指挥,继续犁田,直至服服贴贴,才将“腰箍”解除,通过一个耕作季的驯化(一般是春季),就会得到役用标准。休整数月后,水稻收割完毕,将春天所驯役牛再次进行巩固驯练,即大功告成。驯牛口令:“嘘”,指示前进;“缩”表示后退;“取脚”表示牛蹄夹住了牵索,要取掉;“泥沟”指示耕牛顺已翻耕的路走;“转”指示调头;“歪”指示牛立定;向左用左手拉紧牛鼻索,向右是用牛鼻索弹牛的腹部。
看身法慧眼识牛 论长相良莠辩分
一物一世界,一物亦神奇。据芭沟镇牛骑村89岁的牛行老农杨成松讲,古有伯乐相马,亦有行家相牛。从水牛的役用和食用两个方面,就其身法长相,从旋、颜、毛、蹄等诸个方面,就用数十种之多。有“九子十八旋”之说:头像狮子、角如钻子、双眼如镜子、双耳如扇子、四腿像柱子、四蹄像盘子、嘴像木鱼子(法器)、腰像杠子、尾巴像绳子。
从旋上识牛,水牛身体各个部位生长环状滚圆毛发称为“旋”,从旋的生长部位和旋的多少,可断凶吉。最基本的长相身法为“四膀四旋”,即牛的前两腿和后两腿上有生长对称的“四个旋”。牛中极品为“三奶、九牙、十八旋”。根据从事60多年行家杨成松老人讲,此种身法的水牛可望而不可及。民间传说,若拥有此种牛,家道兴旺、财源滚滚、无病无灾。是“牛王”身法,其因如次,一是正常生长的水牛是四个奶头,二是正常生长的水牛只有八个下牙(水牛无上牙),三是十八旋,一般水牛中很少有十八旋都生齐了的。更不说三个要素都具备的了,十四旋的生长位置与吉凶:
额上寿旋:此旋生于牛眼略上,不能与双眼平行,并且要非常规整;
压腰旋(也称分水旋):生于牛背脊前后对称;
空仓旋、饱仓旋:位于牛后腹,生在左边分空仓旋,生在右边为饱仓旋;
千螺旋:此旋极为稀少,即牛全身布满了旋数都数不过来,据受访老行家讲,在上世纪70年代,泉水镇陈家榜村(现为芭沟镇陈家榜村)买到过一根牯牛,因当地有名的“千螺下海”景观地,姑且称为“千螺旋”。是牛中上品;
扇风旋:生于牛两耳根部对称,此种牛善于驱蚊子;
这些旋生长匀称有规律,是能役吉相。
箍丧旋:生于牛肚子下正中;
摔岩旋:生于牛眉心上方(寿旋之上);
吊颈旋:生于牛颈侧面;
打鬼旋:生于牛肚下方,身法不好,不易驯化;
打圈旋:生于牛眼根部两侧对称,此种牛生性好斗,经常用双角打树子,磨角。若驯化得法,力大拖工好,但不易驾驭;
打人旋:生于两目正中,与两目平行(寿旋以下),此种牛生性凶残。极易袭击人或其它动物,若行家购得,一般会直接卖入宰房;
哭儿旋:生于牛双眼角对称,此牛不善带牛犊,故称哭儿旋;
缠脚旋:生于牛腿下端蹄上面的位置,四蹄对称生长。此牛有自残迹象,若拴在山上牧养,极易缠索自毙;
以上数种,为不祥之旋。喂养、役用都存在方方面在的缺陷。
从皮毛上识牛:总体而言,沙(母)牛要买青皮子,牯牛(公)要买黄毛子,皮亮而毛稀。上买一张皮,下买四个蹄,眼要灯笼眼,沟子(屁股)一展齐。牛肥要现肋,皮毛要光滑,前山高一掌,拉田听水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的,都属于能役之牛。
另外从皮张上看,又分为四种:
粗皮(俗称青杠皮),皮毛粗糙,手摸有刺激感,浑身起疤疤,偶有粪便糊着身体,眼见为脏兮兮,此种牛被老百姓称为懒牛,不善劳役。
二粗皮:较粗皮略薄。但毛较密细,有浅绒毛,此类牛生长较慢,对牧草比较挑剔,不好饲养,劳力差;
薄皮子:毛粗而稀,皮嫩而略显粉白色,不挑食,耐饲养,性情温和,役用拖功好;
鲢鱼皮:皮张像鲢鱼皮一样,细腻青紫而发亮,毛粗面稀疏,用滕条轻轻抽打,即冒血珠子。易饲养,劳力强,爆发力好。若是牯(公)牛,必是黄毛,若是沙(母)牛必是青毛,此类牛为牛中上品;
从牛牙齿看水牛一生的生长过程,出生到消亡,不过就短短的二十多年,但始终与人类相伴数千年,在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步摸索出从牛的牙齿判断生理年龄的方法。因水牛是大型食草反刍动物,前口只有八颗下牙而无上牙,槽牙位于水牛口腔深处。门牙的主要作用是进食断草,而槽牙的主要作用是反刍时便于回嚼(研磨)。小牛出生后四个月左右开始长乳牙,在三岁左右,乳牙长齐共八颗,开始换牙,基本上是一年或两年换两颗。三岁换两颗称为对牙,此年龄段即可搭担,驯化耕田。四岁换四牙,六岁换六牙,八岁换边牙(即左右边上两牙),此段牙已换齐,俗称边牙口,同时水牛的身体骨骼也已全部定型。9-10岁称四半口,是役牛劳役鼎盛时期。11-12岁,水牛体力逐步下滑,从牙上看,牙床脚有一条黑线,俗称“线口”。13-14岁称为白口,耕作劳力下降。14岁以上,牙齿磨损严重,吃草不断筋,俗称“包谷心”,逐步走向老年。一般水牛在17岁以上就是老牛,退役了,在20多岁完成一纪中“牛生”的轮回。
“八颜口、九蹄形”识牛:
颜即是在水牛口中各部位形成不同肉本色的斑记(如人的胎记)。
盖瓦颜,位于水牛上口,大部分都有是比较普通的一种。
令牌颜,位于牛上口盖瓦颜之后,形如令牌。
官印颜,位于牛上口天堂处,形如官方印章,此类牛比较稀少,主喂养家道风顺。
汤瓢颜,离牛喉较近,形如汤瓢,且有反、顺之分,若瓢口向里,即牛食道方向则吉,反之则不顺。
杀喉颜,离牛喉较近,状如剑锋,主喂养不顺。
靠墙颜,位于牛口内腮部,可喂养,但主家易遭偷窃。
大花颜,将牛口张开,颜如星点,既不规则也不成形,此类牛多数喂养不顺寿命不长。
舌根颜,位于牛舌下方舌根处,不顺。
米汤口,即将牛口张开,均为一色而无颜,也称白口。
虽然从颜口上可判断凶吉,也可能是牛行间的一种托辞,但多数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淡,也可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必深挖细究,权作消遣休闲也。
九蹄形,即观察水牛的四蹄身法,须仔细辩认,如购买一但识错,轻则经济受损,重则购来“废牛”一根。
粽粑蹄,蹄两趾之间长一形如粽粑的肉体组织,上有一撮小毛。
孤蹄,四蹄中只有一蹄长粽粑者,称为孤蹄。
平蹄,四趾触地且脚印平实。
笋壳蹄,四蹄脚趾薄而宽。
剪刀蹄,蹄子前两趾生长交叉,脚印空心较大。
蛙埠咡蹄,四蹄四趾交叉生长,呈锥形,上实下空,脚印呈两条弧线,不善行走。
绵羊蹄,四蹄小而尖,形似羊蹄,行走不稳。
以上数种,均为劳役较差的,很难长久耕作。
花脚蹄,比常规蹄长很多,行走如跳舞,上坡下坎十分困难,更不要说耕田犁地,一般遇此类牛都是圈养育肥直接送宰房,屠宰食用。
磉磴蹄,四蹄如磉磴,规整匀称,行走后蹄覆盖前蹄印,蹄如双月正对,中有些许空隙,此为牛中上品,拖力强,耐饲养,且性情温驯易驾驭。
这里顺便再说一下牛身斑纹,民间认为牛身见斑不吉,不能是大花斑、白花斑、黑斑、蚊虫跳蚤斑,通通不顺,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谈交易遵规守矩 不欺穷一诺千金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作为役用牛,为人类的进步,提高耕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种植的迅猛发展,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必然会有市场交易,由此而衍生出一种专门从事牲畜交易的中介人群,即俗称的“牛行”(亦别称牛耳子、牛加工、牛夹夹)。根据地域的不同,称呼会有差异,但其作用都是一样的(即交易中介人)。至于“牛行”从何时兴起,开山鼻祖是谁,实难考证。近期,笔者走访从事牛行职业者(年长者也是耄耋之龄,年龄较小的已超花甲)多人,就牛市交易行当是亦有很多道道。
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图腾和总体行规。而牛行的尊崇比较特殊,供奉为牛王菩萨。传说其生日为每年阴历十月初一,此时南方一带大春作为已收储归仓,也是一年一度庆丰收的季节。据老牛行讲,每年的这天,所有从事该行的从业人员,齐聚牛王庙(各地都有),奉上供品。供品也非常特别,主要是熬制一大锅稀粥,外加新鲜饲草(不像其它祭祀用“三牲”,因牛为三牲之一),请道士焚香、化纸、设坛祭祀,祈盼:牛畜兴旺,风调雨顺,养殖繁殖顺畅,无病无灾。祭祀期间还得挑选一能繁壮年母牛,披红挂彩,待主祭仪式结束后,将熬制稀粥犒劳一年来劳苦功高的“优秀”耕牛。
牛行的入门拜师仪式和交易规则。纵观牛行传承方式,难有详实的文字记载,都是从民间的口口相传,即俗称的“跟师学”。一般拜师学艺都选牛行中口碑好,道行深(指交易技术好),品行端正,经验丰富的长者为师。若心仪哪位师傅,还得先拿言语(试探其有无收徒的意愿),然后选一干净日子,略备薄酒,将师傅请至家中,设案焚香。师傅于案前端坐,接受徒弟俯首跪拜之礼。三拜之后,师傅起身同跪案前,口述训词,徒弟在后跟师吟诵:列位先师,今日收徒,尊重师训,耀我门庭。学艺先学德,吃富不欺穷,若违师尊语,不孤亦贫穷。礼毕,收徒仪工完成。这既是牛行的行规,也是学徒入行的终身承诺。这种仪式在民间戏称为入行“吃咒”。
徒弟拜师后,便跟师傅一道正试入“牛行”,各地都有“牛行”代表人物,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几乎所有的谈价交流都在乡场的赶场天,共同选定一茶馆,由求购者约人,并泡上盖碗茶,在喝茶的同时,边喝边聊,互通信息,分别提出购者的条件,供者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若满足购者条件,则开始讲价。
由于在公共场合,人多口杂,为防止恶意竞争,聪明的“牛行”就发明了“牛行”价格的专用语言,称为讲明价,即将数字的1至10分别用文字表述,用“手、抬、斜、查、磨、捞、调、敲、烧、海”十个字表示,例:卖方行跟购方行讲,你要购买的“对牙口”(牛的年龄),我知道有货,但卖家要烧磨钱才卖(即9500元),你若觉得可以,我们就约定时间上门去看一下牛咡的身法长相。这对不懂行的人来讲,虽然能听清楚语言,但不懂是啥意思,起到了有效的保密作用;若在场的懂行人多,则又有另外一种暗语交流方式,双方将手放在一牛行所穿长衫子前摆部位,不让别人瞧见,双方用手互相摸定价格,解放后,穿长衫子的人少了,这种摸价方式“牛行”当事人都拴有一张长围腰,也便在摸手交易时,遮挡外人视线。据“老牛行”讲:食指伸直表示1;食指与中指并拢表示2;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表示3;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拇指贴于掌心表示4;五指并拢表示5;拇指上翘表示6(即现在的点赞手势);小指弯曲表示7;拇指、食指张开表示8(其余三指贴于掌心);食指弯曲表示9(其余四指贴掌心);双方在摸价确定后,握手表示交易成功。
吃富不欺穷:在漫长的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能喂养耕牛并出售的一般都是在当地家道殷实的大户人家,大部分都是勤劳朴实的庄稼人,但也有少数为富不仁的精客(俗称狗夹夹),对于这种人,牛行自有办法对付。一但了解到该户有牛出售,则先叫一“牛行”前去探价,按行情估价(如1.5万/头),精客从心理上讲都想再熬个“鸡脑壳”(抬价),这时“行家”表示不再加价,交易不成,走人。隔个三、五天,另一“牛行”(与前者是通的),又上门论价,开价必比头次开价略低一成左右。从心理上暗示卖家价格不可能上涨,若卖方答应成交,则比原价少了一成,若还不答应成交,则“行家”继续走人。那么再过十天、半月,第三批“行家”再登门议价,报价则比第二次少半成,这种情况,一般卖家都会误认为自己的牛只能值这个价了。但不论是一次、二次、三次,“行家”上门议价,均会从牛的身法长相上找出缺陷,且三次找出的缺陷都如出一辙。这样,卖家一般都会答应成交,称为“吃富”(也称闶“火钵钵”)。
不欺穷:这种情况,一般是指卖家家庭突遇变故或急需用钱,则主动找“行家”估价,并委托寻找下家(买方),行家上门估价都是按当时行情具实估价,卖家则承诺一但交易成功,便给“行家”一定的劳务费。“行家”通过上挂下联、穿针引线,帮助找买家,直到交易完成。才能收取卖家的中价劳务费,即“行钱”。这种明来明去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交易,称为“不欺穷”。
有趣谈采撷一二 常闲睱细嚼慢咽
几则牛事趣闻:沙牛带崽要喷草,牯牛眼红要挖人。母牛在带小牛犊哺乳期间,出于天生母性护犊的本能,一旦生人靠近小牛犊,母牛会立即作出反应,会用牛角直接顶向生人,同时从双鼻中喷出大量气体,发出嘘~嘘叫声,以示警示与威摄。若不及时离开,则会被袭击受伤,称为“喷草”。公牛“眼红”是发情的前兆,性情会变得异常凶猛,对生人和其它牲畜都有袭击的倾向。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主人都会将牛套枷,进行耕田,犁地,而消耗其体力,打“疲劳战”,降低其袭击风险,故有“牯牛眼红要挖人”的说法。
_1612857947536.jpg)
喂“转转”牛,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牛加工”特别交易方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极“左”思潮影响,就是背点葱葱、蒜苗、茄瓜小菜上街去卖,都会被“市管会”工作人员撵的鸡飞狗跳,称为“割资本主义尾巴”,轻则产品没收,重则批判斗争。站高相(即站立示众,前胸还得挂上一块“投机倒把分子”黑体字牌子),就更不要说有大宗牲口交易了。但只要有产品就会有交易,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于是就出现了喂“转转牛”的营销方式。具体操作程序是“牛加工”,若要出门购买耕牛,须带上当时大队、公社出具的证明,同时指明购买地的大概区域。购买成功后,由出售方的公社出据证明,否则沿途都会被盘查。购回来后,即使转手能赚取可观的差价,但都不能交易,若交易被举报,一律以“投机倒把”论处,重可判刑入狱。必须要自家喂养三个月以上,才能重新交易。这便是喂“转转牛”。
儿时的牛“伙伴”。我的童年正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7岁发蒙上小学开始,平时读书只有两门功课,语文和算术,也没有什么家庭作业,只要上课认真听了讲,两门功课也还算过得去。农村的小学只上大半天课,一般下午1点半就放学了,回到家中也已正是农村午饭时间。午饭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当“看牛匠”(放牛)。镰刀、背兜是“看牛匠”的标配。(家喂一牛,性情温顺,在本生产队是拖功最好的)再约上二三小伙伴(当时农村十有八九都喂得有牛)向事先约定好的地方集中放牛。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比骑牛背。骑牛背是很讲究的,若是平路,就比谁的牛儿跑得快,叫做骑“跑马儿”,谁骑得稳。若遇上坡下坎,则比谁不抓住牛尾巴而不掉下来。因年小个子矮,上牛背就成了一道难题,于是便将自家牛儿,用双手将牛双角压在地上,从牛角处爬上牛颈,牛儿便会很温顺地轻轻一抛,将主人抛上牛背,开始骑牛背“表演”。到达放牧地,将牛鼻索往牛角上面盘稳,牛儿会自由自在的吃草,儿时的我们就开始完成当天的“功课”割牛草。上半年的话草嫩茂密,不出半小时就会将“功课”完成。下半年则水冷草枯,割牛草费工费时,且还得掺和一些牛能吃的树叶,刺笆等 。完成“功课”,小伙伴们便自由发挥疯玩的时间,上树掏鸟窝,下田捉泥鳅、黄鳝,小溪沟里掰爬海(螃蟹),拾柴火,砍烟泡竹,办锅锅筵咡,都是保留节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待材料备齐后,捡石垒灶,准备齐食材分别清洗干净,烟泡竹去节用清水洗净,拿出各自在家里“偷”的一把米和食材装入筒中加满水,放在生火的石灶上,微火煮烧,约半小时,鲜香美味的山珍野味就此生成。因螃蟹自带盐份,那个味道吃起来真的不摆了。小伙伴们要是玩过头了,忽视了牛的放养,跑到田地里糟塌了庄稼,这下就惨了。晚上回家估计就会有暴风骤雨,男子单打或男女混合双打。如遇此情况,不论是哪个小伙伴的牛吃了庄稼,都会在回家前订立“攻守同盟”,一致共同承担责任(损失庄稼是要赔的)。同时减轻自身的责任,若是哪个小伙伴说出实情,就会把他(她)称为“叛徒”,惩罚方式就是第二天不叫他(她)一起放牛,使其孤立。早上上学都不叫一路,让他(她)玩“独龙”。俗话说,小娃咡不会记长仇,要不了三两天大家又一起和好如初。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时光,大多数就这样与牛为伴,直至初中毕业,而这种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只有在深深的记忆中,永远不会再现了。
谈牛一生,忠实、勤劳、踏实肯干,只求毕身奉献,不求半点索取。
有诗赞曰:
一生躬耕皮作鼓,
千磨万击去残身。
点点击碎逍遥梦,
灰烬扶桑又一春。
摄影:刘开全 王文明 袁茵(实习)
编辑:郑鑫川 王玉 责编:纪小娥 编审:岑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