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铁山
山是一本书,年少时读它薄,年长时读它厚重,故乡的铁山在我的记忆中就是这个样子吧。在阳光照耀的午后,远眺远处的山峦,朦胧之间顿时抓住了我的心,原本记忆里的铁山,突然鲜活起来,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诱人相思。“铁山烟雨出峨眉”小时候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听老人们常说铁山与峨眉山是姊妹,峨眉山是姐姐,铁山是妹妹,在我的理解当中,也许是因为峨眉山是神山秀水,铁山则是秀水灵山吧。
铁山如弯月,山周小丘如众星拱月,山中名胜古迹众多,有清代李蓝农民起义的遗址等。记得上小学时,每年学校组织春游野炊的目的地几乎都是铁山,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在野炊的前一天,班主任李方红老师都会在班里宣布此事,并安排谁谁谁负责拿锅、碗、瓢、盆,谁谁谁负责拿菜,谁谁谁负责拿米、面、油、调味品等,事无具细地布置好。
小学时我就读在铁岭小学,我的班主任李方红老师,也算是我的启蒙老师,记忆中的他个子不高,瘦瘦的身子,花白的头发,除了夏天他都带着帽子,他那时教我们语文课,我对语文课的喜爱便源于他,他讲课很特别,有时口沫飞溅,有时手足舞蹈,有时激情昂扬,有时沉着冷静,一堂课被他讲得生动、精彩,最典型的是上他的课不会有打瞌睡的同学,他对我们班里五、六十个同学的特长了如指掌,我们即尊敬他,又害怕他。
言归正传,李方红老师年年都会带我们去铁山春游野炊,早上上学到学校集合,待李老师把同学们都清点完,看看准备的东西后,便向铁山进发,那时的我们去春游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可以坐车,我们全是步行,而且走的全是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可以用爬山涉水来形容也不为过。学校离铁山大概有五公里左右的路程,一路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路高歌,儿时的我们充满活力,爬上铁山顶的平台处,便开始搭灶升火,记忆中的铁山没有人家,只有一间破庙,显得十分冷清,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当时为什么李方红老师年年都带我们到铁山春游野炊。如今,李方红老师是否健在我也不知,但他却是我心里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再后来,听说铁山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了,政府出钱重新修建了庙宇和一条直通铁山顶的水泥公路,每年的大年初一附近的村民都会到铁山的庙里上烟祈福,至此沉寂了多年的铁山像活了过来一样,充满了朝气。
记得有次看四川文旅频道的节目,当时播放了一则关于罗城铁山的宣传片,片中说了些什么我不记得了,但当我看到这部片子时,心潮澎湃,片中的每一处景致都是我亲眼目睹过的,感受过的,激动之余,便勾起了我对它的思念。
几年前,我回了一趟罗城,去了一趟铁山,我开车沿着水泥路直达铁山顶的停车处,往下看,山路蜿蜒,两旁的青草、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大大小小的山丘围在铁山四周,远远望去烟波缭绕,仙气飘渺,徐徐的山风让人神清气爽。我带着我的记忆寻找着那块我小时野炊时用来架柴禾的石头,寻找那时我留下的脚印,寻找那间破庙,可毫无踪迹,与我记忆中的铁山完全不是一个样子,那个破庙前的平台没有了,那些散落在山上各个角落的断头佛像没有了,那个长满青苔的石梯也没有了,那股看似悲凉的氛围也消失了……我久久凝视着它,记忆中的星星点点完全衔接不上,它不是我心里的那座心心念念的铁山,也不是我孩童时代的铁山。
我站在铁山的那道石梯上,心里涌出了几分悲伤,没有记忆中那股激动,不知是我变了,还是铁山变了。我闭上眼睛,想想心中的铁山,我还是喜欢记忆中的铁山,因为那才是我永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