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犍为新闻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综合新闻-正文

犍为故事 | “安乐窝”记忆!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4月11日 点击数: 2049



说起“安乐(咡)窝”,现在犍为人的第一反应就想到医院。历史上的“安乐窝”位于犍为县城西面的翠屏山和真武山两山之湾(原县医院宿舍附近),林木葱茏、翠屏环列,是一处风景极佳之地。这里不仅环境优美,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宋朝邵伯温晚年隐居于此。“翠屏自古烟霞地,安乐当年高士庐。”清代犍为知县宋锦曾这样赞美过这里……

“安乐窝”之名,本在河南洛阳,源于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为何会出现在西南之地的犍为,并成为一地名?邵雍与邵伯温是何关系呢?今天我们就追寻历史足迹,重温西蜀“安乐窝”记忆。

“安乐窝”最初出自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并将自己在洛阳的居所取名为“安乐窝”。“安乐”也是安时顺处,自得其乐的意思,有追求“和平、宜居之意”。

邵雍满腹经纶,博学多才,终身不仕,45岁才生下长子邵伯温,字子文。北宋末年,精于算数的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听到本地并没有杜鹃鸟啼,预感天下将大乱,临终之前叮嘱儿子邵伯温在自己葬后举家迁往四川,方可避祸。不久,邵伯温便遵从父命,携家眷入蜀,并在蜀地为官。邵氏一家与嘉州关系非常密切,今天的乐山大佛旁有邵伯温手迹“弥勒大像”,每个字大小一米见方,落款“靖康二年”。后邵伯温致仕,选择隐居犍为。

邵伯温像(局部)(图据《邵氏宗系汇集》)

最初邵伯温选择定居在子云山,这里曾是西汉大儒扬雄到犍为寓居之处,但后来在与朋友游山之时,翠屏山长松翠竹、曲径通幽、山泉潺潺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便决定在此处建居所。因怀念故土,不忘家乡,将自己的居所取名为“小安乐窝”,又称“西蜀安乐窝”,后来这里也成为犍为八景之一的“圣泉漱玉”。

在“安乐窝”居住期间,邵伯温过着桃花源式的隐居生活,同时他也开始回顾并审视自己的人生,积极编纂《邵见闻录》,并整理父亲邵雍遗著作,《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等许多著作都是在犍为县完成并刊行。

犍为城南黄花冲

据南宋井研县人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8载: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秋七月十五日,“右奉直大夫致仕邵伯温卒于犍为县,年七十八。”邵伯温去世后葬于犍为黄花冲(今县城玉津镇南8里)。

邵伯温有3子,长子邵溥,字泽民,官至宣抚副史,后隐居犍为县清水溪(今孝姑镇永平村);次子邵博,字公济,曾任嘉州知州,写下了著名的《清音亭记》,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幼子邵傅,字梦弼,“隆庆贡士,王府教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也以朝请郎资格出官外郡。后长子邵溥、次子邵博去世后均葬犍为。

现存于犍为文庙的铁佛寺石碑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邵伯温,在翠屏山修建邵公祠。嘉庆版《犍为县志》卷三《建置志》记载:“邵公祠,县西一里,资圣寺后。旧有祠基。乾隆十一年,知县宋锦重建。五十二年,后裔邵墩复加修理。嘉庆二十年,知县王梦庚重修,增设木主合祀。”

现存于犍为文庙的石碑

从儒学传家,到释家资圣寺,再到道家清虚宫,清代安乐窝宫内更辟出地建了铁佛寺,“安乐窝”完成儒释道的三教融合,这里既有儒家的载道吾志,有佛家的妙悟真知,更有道家的直觉天籁。虽然最终这些建筑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安乐窝”传承的安乐文化却一直滋养着犍为儿女。

1949年后,“安乐窝”所在的乡定名为安乐乡,撤乡并镇时并入玉津镇管辖。后来,犍为县人民医院、犍为县中医医院先后将院址定于此,这里成为救死扶伤之地,又给“安乐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

资料来源:《犍为邵氏安乐窝记》《犍为文庙传奇》《犍为县志》


通讯员:冯春娴 段中济

记者:罗健武,李旭东

编辑:焦露

犍为新闻

更多>>

综合新闻

更多>>

魅力犍为

更多>>

24小时热点排行

新闻采集QQ群:296053423 邮箱 news@qwxww.cn
地址:犍为县玉津镇凤凰路南段336号。 邮编:614400 备案号:蜀ICP备14010140号 浏览本站请使用Chrome、Firefox等高速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
新闻爆料:0833-4250040 监督电话:0833-4250026
律师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