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荷心香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荷花的诗句很多,这句是最励志的。我认为,最有名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有气势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调皮的当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啦!
临水人洁,近荷心香。2014年大概是6月的一天上午,我应邀到寿保乡采访完一条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闻后,中午饭桌上随口问当时的副乡长王琼寿保还发展有其它什么产业呢?她想了想说,在四房村和邓坝村有外地人来承包了几百亩田种荷花,但不知道长起来没有,可不可以报道?我们午饭后就专门驱车去四房村看了看。当时的荷花刚刚萌芽,嫩乎乎的小叶片儿零零落落地漂浮在水面上,还没有开得有花儿,但是我觉得应该可以搞个新闻报道。
这样大概过了大半个月,王琼打电话说四房村的荷花开了,可以去采访了。于是,我和同事许淑芳、彭燕,以及乐山电视台新农村频道记者王一鸣一行走进寿保,专门采访荷花的新闻,不久就在各自的媒体上推出了来自寿保荷花的新闻报道。此后,在我们各级媒体的多次报道下,寿保荷花终于名扬四方。
心若莲花静如水。荷花又称莲花,君子花、水芙蓉。荷花是学名,莲花是俗名。我的理解是:白色的荷花是用来长藕的;粉色的荷花是用来长莲子的。荷花除可供观赏外,更常作为食用及药用,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荷花最初长出来的叶片是浮在水面上的。这样大概长了三、四片之后,再长出来的叶片才是挺出于水面的,叶柄可以有一至二米高。同时,不定期长出或者白色,或者红色,或者粉红色的花朵。荷花与荷叶一起挺立于水面,随风翩翩起舞,婆娑生姿,不但赏心悦目,更令人神清气爽。
寿保当年最早的荷花是以四房村的最为好看,我们的报道也是以四房村为主。(邓坝村的荷花是第二年才惊艳起来的。)当时,我们在犍为电视台《犍视播报》节目和乐山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游客们的强烈反响,一时好评如潮。记得当时乐山搞摄影的一群朋友下来,因为公路太窄,车辆太多,一不小心竟然还把车车开到了水田里……为此,第二年荷花还没有开的时候,寿保乡上就专门把公路加宽,并专门组织了人员去危险路段指挥、协调交通等。
2014年,因为荷花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每天都有不少来自犍为、乐山,甚至成都、宜宾、重庆等地的游客,少则两三百人,多的时候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往往达到1000多人。许多游客来看了荷花之后,都找不到地方吃饭。有些朋友反馈信息给我们说,荷花倒是看高兴了,但肚子也是饿惨了啊!在8月份的一次采访过程中,我们记者给四房村的干部们一起交流说起这事,就鼓动当时四房村4组的组长“余花椒”余健平,喊他赶紧办一个农家乐,解决一些游客们的吃饭问题。他当时还疑惑不定,说哪有那么多人来看荷花吃饭哦?不管怎么说,他最终还是在自家院坝里整出了一个农家乐。
在后来的又一次采访中,我看到余健平忙来忙去、忙里忙外的忙个不停。就在这忙忙碌碌中,他还接到一个乐山的订餐电话。原来,这个订餐电话是预定这个星期六的,大约六桌人,中午300元一桌,晚上200元一桌的标准。据余健平介绍,自从荷花开了以后,前来就餐的人是越来越多的了。并且许多都是提前预定,临时想要就餐的游客,往往还安排不过来哩。同时,余健平热情而又略带歉意滴对我说:“刘记者,感谢你们给我出的这个点子,你看嘛,整得我忙的忙不过来,等把这短时间过了,我专门杀只鸡来请你们吃一顿……”后来,我虽然还是多次去寿保采访荷花,但也没有因为人家感激我而去吃他这顿!
因为荷花,余健平的藤椒被游客抢购一空;因为荷花,周围团转村民的江安李也买了个好价钱。因为荷花,寿保乡农民的鸡鸭鹅蛋肉菜基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全部脱销……
俗话说: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最初几年,寿保荷花可谓是红遍了川南片区,岷江两岸。后来,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种植户收效甚微等原因,寿保荷花逐渐式微,一蹶不振,欲振无力。现在,甚至还形成了本地人跑到五通、沐川、沙湾等地去看荷花的情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看荷花与赏荷花,就如同喝茶与品茶。前者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后者是清香拂面,纯正浓厚,慢吞吞的情怀更显韵味悠长……
荷花惹人爱,几度客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