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犍为 古韵千年
■张屏
犍为之古,遍地烁金,俯拾即是;历代先贤、典籍不乏著述,时人谓之古犍八韵。
古犍一韵:建置久远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汉庭派使者唐蒙说降夜郎侯多同,以夜郎国全境合蜀郡、巴郡部分地为犍为郡,首治在鄨(今贵州省遵义市),此为“犍为”地名之始,是著名的“五尺道”、“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而后,犍为郡治历经迁南广县(今四川省筠连、珙县、云南省盐津县一带)、僰道县、武阳县。南北朝时,郡多废立;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原犍为郡地改置戎州(治僰道县,今宜宾市);至西魏时,在江原(今四川省崇州市、都江堰市南部一带)侨置犍为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天下改郡为州,犍为侨郡废;新武阳县改称犍为县,延续至今,千年不改……
古犍二韵:英才辈出
犍为,历史上精英荟萃,风云际会;清官廉吏,遍布全国;乐善乡贤,惠泽桑梓。据历代文献记载,有史可考的本土官宦、贤达几逾百人。车舆,字孟载,明代永乐年间,犍为县清溪乡人举人,官至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童瑞,字士奇,明嘉靖年间,犍为县安仁乡人,明弘治三年庚戍科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正二品),主督修京畿四门一桥,至今为世人敬仰;李拔,号峨峰,清乾隆时期,犍为县城人,乾隆辛未进士。官历长阴知县、福宁、福州、长沙知府、湖北荆宜施道、朝廷巡府、四品道台。任上为官勤俭清廉,爱民如子,深得民心,政绩斐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福建调研时,夜读《福州府志》,评价其:榕大为本,犹荫十亩,以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明代尚有刘昶、孙隃、刑纶、赵时、谌忠等二十七士,清代尚有刘靖寰、倪懋祚、王追禄、宋锦、杨栋荣、杨思溥,张官五等十七士,近、现代尚有万正常、杨云相、宁崇礼、官焱森、杨易霖、潘英仲、税重三、王性一等二十五士之官宦、名士、乡贤,不胜枚举。
古犍三韵:文脉沉雄
自犍为开县1483年以来,在这片遍地流金的化境之地,文风鼎盛,名流云集,不胜枚举,为注塑川西南重镇“金犍为”不遗余力,而流芳百世……
宋白,北宋玉津(原犍为县境)人,时任县令,却为文坛宗师;后官至吏部尚书,被誉为“北宋五凤”之一;王齐愈,宋代文学家,字文甫,犍为县人,苏轼挚友;其八词、七诗,与苏轼《菩萨蛮》一并收入《全宋词》,至今脍炙人口……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官修文峰塔于文笔山,可倒映龙池中,故称“玉笔点丹池”;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县城官修龙池,即“犍为八景”之“龙池春涨”。犍为,也是外来文人墨客云集唱和、流连忘返的应景之地。西汉成帝时,大儒扬雄(字子云)游学于隐居县境内之紫云亭,留下“犍为八景”之“云亭晓烟”;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秋,诗仙李白下岷江出川,夜宿犍为县城清溪驿,留下《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思君不见下渝州峡”的千古绝唱;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诗圣杜甫沿岷江而下,至犍为县青溪驿会友,遗存千古名篇《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边塞诗人岑参任嘉州刺史,先后豪发《赴犍为经龙阁道》、《初至犍为作》、《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等名作;北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眉山三苏赴京途经犍为,苏轼挥就旷世名作《犍为王氏书楼》;南宋初年,大儒邵伯温隐居今犍为县城玉津镇西之安乐窝,即名“犍为八景”之“圣泉漱玉”;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著名大诗人陆游过境犍为县,泼墨《舟过玉津》;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七月初六,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著名诗人范成大受诏回临安,自嘉州下犍为,欣然直书《犍为江楼》……
古犍四韵:古迹众多
犍为,历经千年,文物古迹遍布其间。最具生态典范、艺术成就、建筑特色,以及工业遗产价值的文物古迹,当属同兴桫椤湖、犍为文庙、罗城船型街、清溪镇古民居、金石井古县治、嘉阳小火车,以及县境内的九井古场。
县内今同兴、公平乡现存大片与恐龙同时代的桫椤树丛,多达58余万株,组成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生态世界,被命名为“中国桫椤之乡”;始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重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迄今有600多年历史的犍为文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在全国现存文庙中,雄踞全国第四、四川第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城船型街,成形于明末清初,被誉为“东方诺亚方舟”,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罗城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犍为县清溪古镇荣获国家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老街区现存明、清代民居建筑。镇内古迹尚有清溪城遗址(宋)、九宫十八庙、北周时期的真觉寺、明代半边寺摩崖佛像、明代玉皇观、清代南华宫等、犍为八景之“沉犀秋月”和“清溪渔唱”等、清代沉犀节孝坊、四合院民居等;据清嘉庆《犍为县志》记载:犍为县金石井镇,比犍为古郡的历史还要悠久。公元414年,东晋于南安县(今金石井镇)境东部置冶官县;在其遗址发现金石井战国墓群,发掘出土了大批战国时期的刀、剑、矛、戈等兵器,以及杯、碗、花瓶、印章等青铜器,现陈列于省博物馆。至今,该镇仍保存着唐代摩崖石刻“千佛崖”,战国晚期至西汉初蜀人之巴蜀墓群,以及八角坟、飞鼠洞、白岩、大佛坝等古迹;犍为县沉犀节孝坊、犍为文峰塔,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犍为县境内尚存的传统古村落,以罗城镇菜佳村、芭沟镇芭蕉沟社区、铁炉乡铁炉社区最为完整……犍为县九井乡峰门村,是通向雷波、马边、屏山、沐川乃至云南的必经之道,为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明末清初,官府曾在九井乡峰门村境内开凿九口盐井取提岩盐,因而得名“九井”,至今仍保留有五百多米的青石板路;嘉阳小火车是全世界还在正常运行的客运蒸汽小火车,素有“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工业革命的绝版景观”之美誉。
古犍五韵:物产丰美
犍为,历经亿年沧海桑田,这里是一方物产丰饶的沉犀之地。
明嘉靖年间,新都名士杨慎曾在《升庵外集》中记载到:“火井在蜀之临邛,今嘉定、犍为有之。其泉皆油,爇之燃,人取为灯烛。”稍早期的张翰,在其《松窗梦语》里也记载:“……油井,犍为县有三口。”此其印证犍为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古已有之。此外,犍为境内煤炭、盐卤等储量巨大,尚有石灰石、石英砂、高岭土、红页岩、地热、天然气、砂金、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千年“金犍为”之称。犍为县因其水系发达,岷江河自古就以盛产鲜鱼闻名。其中的江团堪称淡水河鱼之极品,常被选为国宴用菜。
犍为,还是中国茉莉之乡。县境内的清溪镇茉莉花种植历史绵延300余年,现已形成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产茉莉花6000多吨,成为规模居全国第二,四川第一的茉莉花生产基地;先后被国家、省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四川省茉莉之乡";犍为境内所加工的茉莉花茶“清茗香、碧潭飘雪、炒花甘露”等品牌,被评为省、部优产品和群众喜爱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如今,犍为县正在打造中国第一的“世界茉莉博览园”,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据唐《新修本草》载:犍为种姜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犍为麻柳姜品质独特,个大饱满、淀粉足、纤维少、辣味浓,所制干姜品质优良;犍为县龙孔大头菜作为巴蜀四大名酱菜之一,已有近千年历史了;它天然绿色,皮薄肉厚、香脆可口;犍为盛产绿豆,其所产色绿纯正,颗粒饱满,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古犍六韵:美食飘香
食在四川,味在犍为。悠久的古郡历史,深厚的饮食文化,淳朴的川南民风,铸就了独特的古韵犍为。犍为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很高,遍地都是美食,走在街上,各种特色小吃,诚如叶儿粑、咔丝丝豆腐干、鸡汤豆腐脑、活脱粉、烧烤、串串、椒麻鸡、红汤面等等近百种,不胜枚举,大街小巷到处都充满了诱惑,不重样地吃一周都吃不完。
犍为县希贵饼家所产酥芙蓉酥香爽口,入口化渣,颜色洁白,曾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罗城海氏干巴牛肉,以其独特的回族风味远近闻名;清溪鱼火锅麻辣鲜香,醇和厚道,食之口齿生津,久食不腻,回味悠长;孔叶儿粑制作选料考究,经过制皮、做馅、成型、上笼等工序蒸制成独具风味的叶儿粑,特色是清香滋润,味道鲜美;塘坝酥芙蓉香甜可口,酥泡化渣,不粘牙,无异味;城区桂圆树的咔丝豆腐干酥脆,蘸上糖醋即可食用;孝姑杨记豆腐脑以粉糊、豆腐花、粉条为主,多加大头菜、炒豌豆等辅料,食之麻辣鲜香……
还有风靡全国的紫燕百味鸡,将舌尖上的古老犍为,传扬于天地之间;县境内的名小吃黄闷鸡、范鸡肉、张嬢卤菜、犍为面食、定文冰凉小吃、金石井张德成“古法羊肉汤”、清溪“杨包谷粑”、下渡农家腊肉、椒麻鸡、糖醋鱼、薄饼、香肠腊肉炒饭、冒菜、冷串串(钵钵鸡)、冷锅串串等等,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
古犍七韵:民间艺术
犍为民间艺术,传承沿袭千年,其多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丰富多彩,灵动鲜活。其中的大型文化盛事“祭孔礼仪”、民间灯舞“罗城麒麟灯”、民间水系音乐“岷江号子”,以及榨古草把龙,尤为精彩纷呈。
犍为文庙祭孔礼仪,发肇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6年),延续至今;主要议程为三献礼,分初献、亚献和终献,以春祭隆重,全国罕见。犍为祭孔仪式具有四大地域文化特色,一是音乐凝重大气,二是舞蹈古朴悠远,三是器乐古制齐备,四是服装雍容艳丽;独步四川的罗城麒麟灯,是一朵绽放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民间艺术奇葩。?2006年,犍为县的这一民间艺术绝活,被省政府列入全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它的独特之处,除它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外,还从服饰、音乐到表演动作,都借鉴了传统川剧的表现形式;表演阵容宏大,演员多时达100余人;犍为“岷江号子”,2009年省政府列入全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现由原犍为短航社船工唐玉麟等人为主要传人。犍为岷江船工号子是一种戏曲唱段,随着水势不同,即兴编唱,分别有拖滩号子、走沱号子、棹沱号子、板棹橹号子。2019年4月1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犍为》集中,已将其作为代表犍为千年文化地标,录入中华文化影像方志库;县境内榨鼓草把龙、清溪剪纸、手工制陶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千年古县犍为的人文底蕴……
古犍八韵:俚语茶俗
犍为俚语,属汉语北方方言区四川次方言区的岷江片区。犍为方言语音则与四川其它方言区别突出:犍为方言语音保留了较完整的古入声,发音时相对于普通话气流量较大,音高偏低,音程略短,因而声音就显得浑实、厚重、促直。犍为,有着1300多年的种茶、饮茶历史,是蜀地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古郡之一。犍为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等等,可谓浩如烟海,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犍为茶俗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历史文化中的精粹;犍为茶俗的演进史,其实就是一部犍为古郡文化的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