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老鹰茶:从历史中走出的平民茶饮瑰宝
近日,在犍为县玉屏镇玉屏村举办的一场非遗手工作品展上,出现了一件承载着无数犍为人乡愁与记忆的准非遗作品——犍为老鹰茶。
“还是儿时的味道,我们本地人都叫它‘老人茶’,这种茶可以几天不馊,而且特别消暑解渴,是以前船工、往来客商和市民的居家必备饮品……”现场市民张永义看到“犍为老鹰茶”时,眼中满是激动,忍不住感慨道:“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
老鹰茶虽名为茶,实则为樟科木姜子属的豹皮樟,因其叶片面绿背白俗称“白茶”,人们常用“非茶之茶”“似茶胜茶”来形容它,这种植物在中国广泛存在,由于其含有多种有益健康元素,更兼具有多种功效,茶色如琥珀、茶香浓郁、口感回甘清爽,深受大家喜爱。
老鹰茶又称老人茶,因犍为本地发音缘故也常被称作“老应茶”“老荫茶”。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犍为县志》有这样的记载:“观斗山,在县东十五里,其他有寺,名老人寺,相传有老人植茶于此,树皆连抱,服之者年至百岁,今其树尚有乡人采食,名老人茶。”这足以证明犍为种植和饮用老人茶历史悠久。在《本草纲目》中对老人茶功效有着这样的描述,“老人茶具有‘止咳、祛痰、平喘、醒酒、解毒、消暑解渴、消除油腻、保肝利胆、瞩目提神、理气健脾、和胃怡神’等功效”。在1992年由陈宗懋院士等主编的《中国茶经》有这样的描述,“清代时期全国唯一老人茶产地犍为,更是老人茶的发源地”。可以想见“犍为老鹰茶”在当时的地位。
关于老鹰茶的名字由来,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说法:由于老人茶树容易招来山中老鹰筑巢栖息,啄食种子,繁衍后代,前来考察的外地茶商便起名为“老鹰茶”,并把其种子带往各地,广为种植,于是乎“老鹰茶”名声渐起,老人茶的称呼也只有隐匿于市井乡野。但无论是老人茶,还是老鹰茶,对于年纪稍大的犍为人来说,好吃不过茶泡饭,这茶便是那舌尖的美味。
那为何久负盛名、家藏户有的犍为老鹰茶,近些年却难觅其踪影呢?
据从事“犍为老人茶制作技艺”保护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胡建波介绍,以前犍为老人茶多为野生,受限于育苗技术,导致其很难大规模发展,而随着农户大量砍树泡饮品,曾一度濒临灭绝。
胡建波说:“我们主要是‘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的方式,依托犍为县天湖园家庭农场对‘犍为老人茶制作技艺’进行传承和保护,于今年6月申报县级非遗。此外我们还与科研院所合作,经过多年钻研突破了育苗技术短板,目前人工培育的幼苗成活率超过80%。”
犍为县天湖园家庭农场负责人胡勇泉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培育出地道优良古茶品种4个,培育茶苗每年20余万株,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在玉屏镇竹根村、凉桥村为中心建立了老人茶繁育种植示范园,带动周边发展茶园200余亩,同时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工制作,确保茶叶品质更优。
得益于优越的气候、适宜的土壤和良好的培育技术,犍为老鹰茶所含的总儿茶素、总黄酮、茶多酚等含量均优于参考茶的同类标准,具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独特营养品质特征。今年8月,犍为老鹰茶也因此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
“种植方面我们是依托家庭农场,加工销售方面我们是依托公司,形成“川红龙鹰”“川红龙珠”等多个商标品牌,并有覆盖高中低档次的老鹰茶,售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目前我们正进行产品的外包装微调,预计在12月底,在线上线下同步对犍为老鹰茶进行推广。”四川省川红龙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权说。
通讯员:林秀敏
记者:罗健武,李旭东
编辑:唐洪平